黄金珠宝传统的加工工艺赋予珠宝更多的附属价值。中国精美絕倫的古代八大黄金加工工艺包括:花丝镶嵌、鎏金、锤鍱、金银错、掐丝、炸珠、錾花、累丝,每样都足以让人震撼。
1、花丝镶嵌
花丝镶嵌是燕京八绝之一,又名“细金工艺”,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传统手工技艺,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,为“花丝”和“镶嵌”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。
花丝:以金、银、铜为原料,采用掐、填、攒、焊、编织、堆垒等传统技法,再加上宝石、烧蓝、点翠、镶金等工艺,制成各种造型和纹饰,其特点是色彩斑斓,纤细精致,样式新颖,优雅喜人。
镶嵌:以挫、锼、捶、闷、打、崩、挤、镶等技法,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,再镶以珍珠、宝石,用料奇珍,做工繁复,备受宫廷推崇。
2、鎏金
鎏金,现称“火镀金”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,涂在铜或银器表面,加温,使水银蒸发,金就附着于器表不脱,谓之鎏金。关于金汞剂的记载,Z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《周易参同契》;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,则Z早见于梁代《本草纲目·水银条》,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。
鎏金工艺流程大体分5个步骤:
1.“金棍”制作,将铜棍前端锤扁,略翘起,打磨光滑,抹上热酸梅汤后沾满水银,晾干。
2.煞金,将黄金碎片放入水银之中,加热熔解,随之倒入冷水之中,形成浓稠的黄金和水银的混合物——金泥。
3.抹金,用“金棍”沾起金泥,再沾70%的浓硝酸(古时以盐、矾等量混合液代替),将其涂在铜器上,用细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匀。
4.开金,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扁形铁丝笼内,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烘烤,让水银蒸发,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。
5.压光,用玛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压子,在镀金面上反复磨压,以使镀金光亮耐久。
3、锤揲
锤揲,是利用金、银极富延展性的特点,用锤敲打金、银块,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,再按要求造成各种器形和纹饰。一般来说,凡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,都是经过锤揲制成的。
4、错金银
亦称金银错,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铸成凹槽图案,然后在凹槽内嵌入金银丝、片,再用错石(即磨石)错平磨光,利用两种金属的不同光泽显现花纹,谓之错金银。如果是将纯铜片嵌入青铜器表面,可叫做镶嵌红铜。Z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,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,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,大概是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。
其制作分四个步骤:
1·凹槽:作母范预刻凹槽,以便器铸成后,在凹槽内嵌金银。
2·錾槽:铜器铸成后,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,精细的纹饰,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,然后根据纹样,錾刻浅槽,这在古代叫刻镂,也叫镂金。
3·镶嵌。
4·磨错: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,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,必须用错(厝)石磨错,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,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。
5、掐丝
掐丝,是景泰蓝制作中Z关键的装饰工序,是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,按照墨样花纹的曲屈转折,用手掐(掰、弯)折叠翻卷成花纹图案,蘸上白芨或浆糊粘焊在器物上,后经烧焊、点蓝和镀金等工序完成,工艺过程十分复杂。
掐丝工艺,技艺巧妙,全凭操作者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,掐饰出妙趣横生、神韵生动的画面,不仅在宝石、金银饰上运用,珐琅器也运用。
6、炸珠
黄金溶液被滴入温水中会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,谓之炸珠。炸珠形成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、银器物上以作装饰,如联珠纹、鱼子纹等。
7、錾花
是用各种大小、纹理不同的錾子,用小锤敲击錾具,使金属表面留下錾痕,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,达到装饰器物的目的。这种工艺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,它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、变幻的立体效果,既光彩绮丽,又非常和谐,始于春秋晚期,盛行于战国,此后历朝各代均沿用。
8、累丝
是有记录可查的Z早的珠宝制造技术工艺之一,又名“花作”或“花纹”,为金属工艺中Z精巧者,是将金银拉成丝,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,再焊接于器物之上,谓之累丝。
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Z难,须事先经“堆灰”的手续。所谓“堆灰”,即把炭研成细末,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,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,然后再在上面进行累丝,用焊药焊连,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,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。
古今贵金属、宝石加工工艺一直发挥着时代审美轮回评级作用。精湛的传世工艺,能够将珠宝魅力Z大化,呈现文化现代高级感。